持续慢跑快走
被精神病邻居骚扰两年半,报警近200次无解,谁来保障正常人权益?
“远亲不如近邻”,这句老话道尽了和谐邻里关系的重要性。可吉林松原的刁先生,却因楼下的精神病邻居,陷入了长达两年半的生活噩梦,报警近200次仍求告无门,不禁让人深思:在保障精神病人权益的同时,正常人的合法权益又该如何守护?
自2022年12月起,刁先生一家的生活被彻底搅乱。楼下患精神病的女邻居,时常手持擀面杖、木棍等物品上门砸门,甚至将他家的门砸坏,只能换新。日常稍有动静,比如倒水、刷牙,都会招来她的咒骂。更过分的是,骚扰毫无规律,大半夜11点多,一家人熟睡之际,也会被她的叫骂声惊醒。为了躲避,刁先生一家除了做饭,几乎都只能躲在阁楼生活。
面对如此不堪的生活环境,刁先生积极寻求解决办法。他粗略统计,事发以来已报警近200次,还多次通过市民热线、信访等渠道反映问题。然而,等来的却是令人无奈的结果:根据12345及信访反馈文件,违法行为人系精神病人,案发时处于妄想状态,不予行政处罚;因其儿子不同意送医治疗,且未有刑事案件发生,警方和政府不能强制送医 。
从法律条文来看,这样的处理有其依据。我国《刑法》规定,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,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,不负刑事责任,责令家属或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,只有在必要时,政府才强制医疗。《精神卫生法》同样充分尊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、人身和财产安全,未经法定程序,不得强制送医,目的是防止“被精神病”这类侵犯公民权利的乱象,保护弱势群体。
但在这起事件里,法律似乎过度倾斜于保护精神病人权益,却让刁先生一家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。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,正常生活被严重扰乱,安全感荡然无存。长期生活在恐惧与困扰中,对身心健康造成的伤害不言而喻。
当前,对精神病人的监管主要依赖家属和监护人。可实际中,很多家属和监护人因各种原因,无法切实履行监管职责。在此事件里,邻居儿子不同意送医,相关部门除了“督促”“引导”,缺乏强有力的强制手段,导致监管成了一纸空文,凸显出法律在精神病人监管和权益保障平衡上存在的漏洞。
这一事件引发网友热议,大家纷纷为刁先生鸣不平:“精神病人的权益要保护,正常人的生活权益谁来保护?”“近200次报警还不能说明问题严重性吗?”“监护人不同意就放任不管,这样的规定是否合理?”这些质疑声,反映出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望,也暴露出现行法律规定在执行中的困境。
为解决此类问题,或许可从多方面着手。在法律层面,细化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标准,比如对于长期严重干扰他人正常生活、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,即便未达到刑事案件标准,也应纳入强制医疗考量范围;强化监护人责任,对于不履行监管义务的监护人,给予相应处罚。在社会层面,完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,社区应定期走访、了解精神病人情况,提供必要帮助与支持;建立专业的精神病人救助机构,为病情较轻的患者提供康复治疗与生活照料,缓解家属压力 。
刁先生的遭遇绝非个例,它给我们敲响警钟:在构建法治社会、保障弱势群体权益时,绝不能忽视正常人的合法权益。只有在两者间找到平衡,完善法律与社会支持体系,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,让每个人都能在安全、和谐的环境中生活 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