拆改之间见民生,松原拆迁实景与新生,推土机轰鸣划破宁静围挡,旧屋渐逝新篇启幕

松原 更新于:2025-10-05 02:32
  • 快乐人生1220
    拆改之间见民生:松原拆迁的实相与新生

    推土机的轰鸣划破清晨的宁静,围挡内的旧屋逐渐消失,围挡外的新生活正在酝酿。从宁江区伯都乡的田间地头到肇源县的棚改街区,吉林松原的拆迁工作正以多元面貌铺展开来。这场关乎土地、房屋与民生的变革中,既有政策落地的精准轨迹,也有百姓生活的真实变迁,更藏着城市发展的深层逻辑。

    征地规划的精准落地,是松原拆迁工作的鲜明底色。2025年9月,松原市自然资源局宁江分局发布的征收土地公告,为伯都乡于家村的0.8925公顷旱地划定了新的使命。这片原本种植农作物的土地,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,将转型为工业用地,成为吉林宁江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延伸地带。此次征收严格遵循法定程序,明确标注了地块四至范围——东至开发区与于家牧业小区东侧分界沟,西至经四路,南至纬五路,北至分界沟边界,每一处坐标都清晰可查。

    补偿标准的透明化,是赢得群众信任的关键。于家村的征地补偿按照每公顷55万元的区片综合地价执行,这一标准源自《松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实施征收农用地区片综合地价的通知》,其中土地补偿费占20%,安置补助费占80%,分配比例一目了然。而在松原市本级区域,补偿标准则根据区位差异细化为六个等级,最高的新城乡松江村达每公顷288万元,最低的乡村区域为每公顷55万元,水田与草原还分别设有1.41和0.48的调整系数。这种梯度化定价既兼顾了区域发展差异,也让被征地群众对补偿金额有了明确预期。

    棚改安置的民生温度,在肇源县的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。新法院北侧区块曾是典型的老旧片区,34户居民挤在低矮房屋中,生活设施陈旧。2023年启动的棚改项目采用"政府主导+市场化运作"模式,工作人员带着测量工具逐户走访,把政策条文转化为"算得清的明白账",最终实现全体居民同意拆迁的共识。不同于异地安置的奔波,这里采取原拆原建方式,原地崛起的11层小高层住宅中,45套安置房通过"先签约先选房"的原则分配到位,如今居民们已陆续搬进新家,昔日的棚户区变成了配套齐全的宜居社区。

    乡村拆迁的独特逻辑,在伯都乡书写着别样故事。与工业征地和棚改不同,伯都村的"拆墙行动"拆的是物理围墙,暖的是群众心房。这个村庄曾经的封闭式村部被彻底改造,铁门围墙消失不见,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服务柜台,61岁的赵天强再也不用为养老保险认证犯愁,村干部会全程协助他完成手续。同步建成的图书阅读室、文体活动室与"左邻右舍"调解室,让原本的办公场所变成了村民的"温馨家园",这种"拆心墙"式的治理创新,成为乡村拆迁中民生优先的生动注脚。

    发展中的问题,同样是松原拆迁必须面对的现实。江北新区一处拆迁现场,围挡围起的闲置区域成了环境卫生死角,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随意堆放,甚至出现烧纸等消防安全隐患,周边居民的信访诉求已持续多日。这类问题暴露出拆迁过程中"重拆除轻管理"的短板,也提醒着相关部门在推进工作时需兼顾进度与民生保障,让过渡阶段的群众生活同样得到妥善照料。

    从土地征收的规范推进到棚改安置的人文关怀,从乡村治理的拆墙革新到遗留问题的逐步化解,松原的拆迁图景正不断完善。于家村的土地将承载工业发展的动能,肇源棚改户的新家已升起炊烟,伯都村的开放式村部仍在续写便民故事。这些片段共同构成了松原拆迁的真实样貌:拆迁从来不是简单的"推倒重建",而是政策精度、民生温度与发展速度的有机统一。

    随着更多地块完成转型,更多群众搬进新居,松原将在拆改之间持续书写新的篇章。这场变革中,被尊重的权利、被保障的生活与被激活的发展潜能,终将汇聚成城市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